top of page

🏋️‍♀️ 高次數低重量都可以增肌?破解「一定要舉重先有用」嘅迷思!


做得幾優美🤣
做得幾優美🤣

你係咪都聽過啲人講:「唔舉重啲,點樣增肌啫!」或者:「輕啲無用啦,唔夠力刺激到肌肉!」

咁講,其實只係一種「訓練迷思」!


Kit Sir 今日就幫你用科學拆解呢個傳統觀念,教你點樣用啱方法訓練,就算唔玩大重量,一樣可以練到肌!



---


漆黑中嘅螢火蟲🪲
漆黑中嘅螢火蟲🪲

🔍 「一定要舉重先有效」點解會咁流行?


以前訓練界比較著重「大重量+低次數」去訓練肌肉,因為咁樣比較容易招募到高閾值肌纖維,激活得快、長得快。


結果就變成咗一個誤會,以為「唔舉重=唔增肌」。

但其實——重點唔係你舉幾重,而係你有冇訓練到『力竭』!



---


📚 科學研究話你知


🧪 Morton 等人(2016)研究:

將受試者分做兩組,一組做高重量低次數(75-90% 1RM,8-12下),另一組做低重量高次數(30-50% 1RM,20-25下),兩組都做到接近力竭。

▶️ 結果:兩組肌肉增長差唔多,力量提升亦無明顯差別。


🧪 Schoenfeld 等人(2017)回顧文獻指出:

只要訓練達到肌肉疲勞,唔論重與輕,都可以刺激蛋白質合成,達到增肌效果!




---


✅ Kit Sir 真心建議:


💡 選擇適合自己控制嘅重量,每組做到最後幾下難頂、接近力竭,肌肉就會被刺激。


👶 高次數低重量:適合初學者、關節敏感人士或復健階段,提升動作控制,風險較低。


💪 低次數高重量:適合進階者,想提升爆發力或絕對力量嘅訓練階段。


🔁 **訓練應該有變化!**唔好淨係做某一種模式,混合使用重訓與高次數訓練,唔單止增肌效率高,仲可以減少撞牆期!




---


📖 參考文獻:


1. Morton, R. W., et al. (2016). Neither load nor systemic hormones determine resistance training‑mediated hypertrophy or strength gains in resistance-trained young men.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, 121(1), 129‑138.



2. Schoenfeld, B. J., Ogborn, D., & Krieger, J. W. (2017). Dose‑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ekly resistance training volume and increases in muscle mas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, 35(11), 1073‑1082.





---


記住 Kit Sir 嘅一句說話:


> 「輕重量都可以變大隻,最緊要你操到肌肉叫救命!」

 
 
 

留言

評等為 0(最高為 5 顆星)。
暫無評等

新增評等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