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BMI準唔準?體重以外仲要看麼?

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 BMI) 是一個以 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(米)的平方 所得的數值。它最常被用來作為篩檢超重與肥胖的工具,但其實,BMI 並非完美的健康指標


一般的理解
一般的理解

🔍 BMI 的限制

  1. 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BMI 只考慮身高與體重,不能反映體脂肪比例或肌肉量。例如:一位肌肉發達的運動員可能 BMI 偏高,但其實體脂率低,並不屬於肥胖。

  2. 忽略脂肪分佈相同 BMI 的人,如果一個人脂肪集中在腹部(內臟脂肪多),另一個人脂肪主要在臀部或大腿,兩者的健康風險其實完全不同。

  3. 年齡與性別差異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量下降,脂肪比例上升,即使 BMI 正常,也可能潛藏代謝風險。女性與男性的理想體脂率區間亦有所不同。


📘 研究支持

  • WHO(世界衛生組織)指出,BMI 在族群層面上有參考價值,但對於個體健康狀況的判斷有限(WHO, 2000)。

  • Rothman(2008)則強調,BMI 忽略體脂率與分佈,容易低估部分人的肥胖風險。


✅ 除了 BMI,還要看什麼?

  1. 體脂率(Body Fat Percentage)直接反映身體內脂肪比例。

    • 男性健康範圍:約 10–20%

    • 女性健康範圍:約 18–28%

  2. 腰圍與腰臀比(WC, WHR)腹部脂肪與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風險高度相關。

    • 男性腰圍:應低於 90 公分

    • 女性腰圍:應低於 80 公分

  3. 生活型態與代謝指標包括飲食習慣、運動頻率、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等數據,遠比單一 BMI 更能反映健康風險。


✅ Kit Sir Tips:

  • BMI 可以作為初步參考,但千萬不要盲信。

  • 如果 BMI 偏高,要再檢查體脂率與腰圍,確定是否真有健康風險。

  • 體重管理唔單止睇磅數,仲要檢視飲食習慣、運動量與睡眠質素。

  • 運動員或長期健身者,更應以體脂率及表現作為健康指標,而非單靠 BMI。


💬 Kit Sir 金句:

「BMI 只是一個參考,真正的健康要看得夠全面。」 「體重數字唔等於身體狀態,重點是你如何生活。」

📖 參考文獻:

  1. WHO. (2000). Obesity: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.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.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94.

  2. Rothman, K. J. (2008). BMI-related errors in the measurement of obesity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, 32(S3), S56–S59.


 
 
 

留言

評等為 0(最高為 5 顆星)。
暫無評等

新增評等
bottom of page